九游(中国)2020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10-19 浏览次数:76 |
九游(中国)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制定了学院的发展规划,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师德师风学风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跟淮海经济区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做好评估工作,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评估工作的领导、计划、组织和管理,成员包括:学院办公室、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处、图文信息中心、后勤保卫处和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在学院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如实按时完成各项数据上报,结合上报数据撰写自评报告。 一、数据填报及自评报告撰写基本情况 学院按照要求填报《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师生情况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情况表》三张数据表,同时由院领导、教师、学生填答相应调查问卷。根据学院办学及相关数据,学院从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对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了自评和数据分析。 二、核心指标分析 (一)办学基础能力 九游(中国)的前身是非营利性质的九州大学,创办于1993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九游(中国)。学院与企业和院校共享实训基地面积8.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学院现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兼有经、管、法、医等五个门类共38个高职专业。学院建有9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紧密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个,在18家企业建立企业实践教学部。学院与企业共享实训基地面积达8.3万平方米,共享实训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现有院级精品课程10门、品牌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1门。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讲义35部,其中《日语听说实训》教材为省精品教材。在开放课程方面,另有《税收理论与实务》和《ERP沙盘模拟实训》两门课程入围“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98项。学院先后获得“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节水型先进高校”“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 等荣誉称号。学院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学院办学成绩被多家省市媒体报道,社会声誉良好。 学院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专门成立以副院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近年来,学院建成网络与云数据中心1个,监控机房2个。接入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网,校园网出口宽带2200Mbps,有线网络学院校舍全覆盖,无线网络重点区域(图书馆、办公楼)全覆盖,主干网带宽达到40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874台,网络信息点数2900个,数字资源总量5000GB。稳定运行教务、财务、办公、迎新、图书、等各类应用系统5个,门户、二级网站17个。有15门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建有网络教学资源,部分专业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馆藏图书29.57万册,生均60余册,专业期刊76种,读者座位1475个。学院拥有校园网站群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新生报到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 (二)“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努力建设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在《九游(中国)师资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每年列支专项经费7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在《九游(中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中规定,学院聘任的“双师型”教师,在聘期内享受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出台了《九游(中国)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每年安排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并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人才引进和校内培养,目前有教职工260人,专任教师200人, 其中“双师型”教师69人。已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校内外兼课教师为补充、校外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资队伍结构。为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高级访问工程师等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引导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聘任了近百名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和能工巧匠,“不为我所有”,但能“为我所用”。他们主要担任学生工学结合和专业实训课程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更有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大内培外引力度。积极引进高职称的中年骨干教师,特别是要从企业行业引进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提高教师队伍,采取特殊政策努力培养专业带头人,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拓宽培养渠道,制定了《关于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办法》、《九游(中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暂行办法》的文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实践基地,新教师入职后即到企业脱产挂职锻炼半年,35周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到企业连续挂职实习不少于6个月,建立“一师一企”形式。让青年教师进行完整的岗位培训或挂职锻炼,促使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工作能力,并结合企业的工作经历,有效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现设有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中锐汽车学院、社会公共服务系、翔宇航空学院和医疗与健康学院七个系(院)。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兼有经、管、法、医等五个门类,38个高职专业。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在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建设成果:2017年,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入选省高水平骨干专业;2017年,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作为徐州市特需专业、重点建设专业获批全市领办权。学院已经建成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建成覆盖5个专业的省级“十二五”规划重点专业群——土木工程专业群;拥有1个省级高职高专实验实训示范基地——电子及嵌入式系统技术实训基地。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入选徐州市品牌特色专业;3个合作企业入选徐州市“校企合作示范企业”。 1.准确定位,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建校27年来,秉承“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以学生为根本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学校工作始终贯彻学院“一切围绕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建立以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状况,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工作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岗位有效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达到50%以上,实践教学场所融入企业氛围,教学过程贯穿企业工作标准要求,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逐步对接,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术技能人才。 2.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宗旨,突出职业能力养成的实践过程,全院各系依据本系实际,形成具有较为鲜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土木工程系为例,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经过控索实践,形成了“ 3.资源共享、教学互动,构建无障碍学习环境。 按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标准建设架构,搭建了数字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从2013年开始学院投入50多万元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目前已建成了包含3个专业群、5个实训中心、8个专业、7门精品课程、26门专业课程的校内网上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4.针对学生实际,开展系列教学改革。 我院自2011年实行注册入学,生源的文化知识基础呈下降趋势,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针对这类学生如何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公共课教学内容要如何进行改革,教务处组织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召开了多次专题讨论会进行研究。在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研后,经过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即:公共基础课要牢固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根据专业大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根据注册入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按专业大类和专业群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课程模块,每一大类的模块都针对专业队基础知识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同时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主要成果有:公共基础课教师根据注册入学后生源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组织编写出版了《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教材。为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以赛促训、以赛促练”的目的,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鼓励和规范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工作,激发广大教师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积极性,学院制定了《九游(中国)职业技能竞赛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强调了对参赛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和补助是学院鼓励举办和参加技能竞赛的重要举措。老师学生参赛热情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并且效果不错,分别获得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大赛首届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三等奖,全国高职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第二届“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获最佳组织奖,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高职院校“维斯尔杯”工程造价基本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全国第八届“用友新道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高职组团体二等奖,第五届“浩辰杯”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赛区)暨第九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二等奖,第十二届五一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双年展比赛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专业组优秀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等奖项,江苏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5.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 学院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校企合作新途径,各系院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让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在职业岗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 学院高度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6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个,陆续在江苏云意股份有限公司、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淮海控股集团、江苏天裕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15家实践教学部。企业实践教学部作为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管理单位,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新举措。实践教学部负责实习基地的运转,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践环境,与学院共同负责顶岗实习学生和挂职锻炼教师的管理与考核。此外还提供技术专家深入课堂为提供技能培训,定期召开实践教学部工作研讨会为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建言献策,承担 “双师素质”教师培训任务。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办学。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在汽车类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实现校企强强联合,深度合作,共育英才,共同设立“九游(中国)中锐汽车学院”。产教融合,合作育人。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开设机电一体化“瑞声班”;与南京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企业在学院建设实训基地,捐赠生产级数控机床4台,累计招收冠名订单班80名学生。土木工程系与山东格瑞特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格瑞特班”,按格瑞特公司要求定向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基于专业设立“校中企”。土木工程系成立斑马装饰公司,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承担装饰公司的实际设计任务,锻炼装饰设计工作能力。经济与管理系创建了“徐州市安德莱斯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对外承接近30家企业的代理记账会计业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公司业务办理,将公司代理记账业务所搜集到的资料嵌入实训教学环节。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公司职员”、“教师—公司领导”角色转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实训热情,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解决了会计类专业学生难以接触企业真实会计资料的困境,同时开拓了校企合作的新途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三对接”。酒店管理专业与中油泰富国际酒店签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方案与中油泰富国际酒店共同制定,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移入企业进行教学,由企业委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教学内容与酒店管理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酒店服务管理过程相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17门,合作编写教材、讲义35部,合作单位有90名兼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共同培养人才。 (四)学生发展 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5265人。2017年我院计划统招招生数为2450人,实际招生1561人,其中第一志愿报考数为1561人;2018年我院计划统招招生数为2500人,实际招生1683人,其中第一志愿报考数为1683人;2019年我院计划统招招生数为2650人,实际招生1352人,其中第一志愿报考数为1352人;为响应国家提出的高职扩招100万计划,我院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地方,2019年面向社会招生1008人,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这些充分说明我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认可度有了一定的提升。 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获得国家与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量有一定幅度增长。2019年我校毕业生人数为1511人,初次就业率96.09%。 2019年的毕业生直接升学有329人。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情况体现了学校坚持附身贴地、提升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普职融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五)社会服务能力 1.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学院始终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开设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医、经、管、法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开办的专业中,有护理、康复治疗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汽车运用技术及空中乘务等专业紧密贴合徐州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这些专业适应了徐州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代商贸和现代物流业的对人才的需要、金融服务业的提升、城市旅游服务业的需求、以及填补了徐州地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 2.积极开展技术咨询及服务 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以紧密型合作企业和“校中企”为平台,积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7-2019年,学校与80多家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学院先后组建的3家“校中企”为近200家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 3.社会培训服务初具成效 学院自2012年成立社会培训服务中心,依托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及其他教学、科研、师资等资源,开展了徐州市汽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建筑从业人员、民政部门军转士兵培训等社会培训项目,每年培训收入近300万元。2018-2019学年,学院为社会培训22000人次,为在校学生及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或考试考证服务3000人次,承接国家级、省市级各类社会考试2万余人次。 4.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学院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每年在各专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累计培训学生6000余人。经过近七年的运营与孵化,目前在园企业达到40多家,其中学生创办和占股的企业有28家。学院正在开展CTC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实战营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可以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实战培训、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校企横向课题合作、科研成果市场对接等工作,创业园将建成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综合体,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企业和社会服务。 综上,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我院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所设置的专业能较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支持,能为地方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挑战与展望 1. 基础设施需要继续完善 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自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同类院校相比,校园面积偏小,硬件设施设备老化陈旧制约学校向好发展;与主管部门对办学面积的要求相比存在差距,影响了品牌(特色)专业群和新兴专业的发展,提升办学层次难以实现。当前学院正在多渠道地与政府、企业对接,力争解决土地面积小的问题。 2.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提升 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偏低,高层次人才较少。当前学院陆续出台双师型队伍建设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办法等,从经费和政策予以支持,逐步提高师资队伍服务社会能力。 3.就业压力与人才质量要求带来的挑战 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严峻挑战,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4.服务企业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有待积极探索和稳固,今后学院将继续加大力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抓机遇,紧跟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科学制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一流的服务于地方的综合性高职院校。 总之,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我远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较好适应社会需求。
九游(中国) |